首页 > 70周年院庆 > 院庆动态 > 正文
砥砺奋进,“双一流”建设启新程

通讯员:吴琳 ;发布时间:2022-05-17  点击数:

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迎接学院建院70周年庆,着力推进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落细落实,促进“双一流”建设学科水利工程学科高质量发展,学院坚定信念、乘势而上、砥砺奋进,为实现“十四五”高点开局贡献力量。

重谋划,强化有组织科研

学院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主动谋划,做好科研组织工作,推动项目申报,营造成果报奖良好氛围。

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新要求,强化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策划。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动员交流会,加强政策宣讲与跟进指导,安排专家一对一评阅,精准推进基金申报工作;积极组织指南建议申报,全方位对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年度学院提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68项,其中重点类项目25项;提交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16项,其中重点类项目9项,维持了基金申报积极向上的势头。意向牵头申报6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提交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请3项,推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实现跨越式发展。上报“长江、黄河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指南建议5项、“湖北-NSFC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指南建议3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指南建议3项。

聚焦核心关键技术,凝练科研成果,统筹推进成果奖励申报工作。多轮摸底学院教师报奖意向,广泛征集优秀科技成果,进行国家级、省部级报奖项目储备;召开科研工作推进会,积极动员、做好组织和推荐申报各类学术奖励,鼓励教师申报社会力量科学技术奖。目前,学院已有2项科技成果申报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另有4项成果拟申报湖北省科学技术奖、2项成果拟申报社会力量科学技术奖。

学院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重大重点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不断增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更加凸显,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流域高质量发展和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等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促交流,加强产学研合作

学院以70周年院庆为契机,不断加强与水利水电行业大型企业的合作交流,凝聚水利行业校友力量,聚焦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实质性合作,强强联手打造校企融合新标杆。

在学院不断推进下,太阳成集团tyc9728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双方已开展合作共建“湖北省智慧水电”与“西藏自治区藏东南水电”两个技术创新中心,并初步达成签署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意向。4月20日太阳成集团tyc9728党委书记韩进、校长窦贤康率队赴三峡集团交流,推动双方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深挖潜力、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太阳成集团tyc9728在人才、学科、科研和平台上的优势,围绕科研平台建设、科学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合作。接下来双方将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数字孪生(长江模拟器)、生态保护与中华鲟种群重建、再自然化生态修复等领域深化科技创新合作,设立太阳成集团tyc9728“三峡讲席教授”席位,广泛参与长江大保护、共同谋划重大项目,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学院近期与国家能源集团、长江设计集团、湖北能源集团、中国能建中南电力设计院、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等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促进产学研合作,构筑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平台。学院与国家能源集团青海分公司就玛尔挡水电站建设项目开展深入研究探讨,进行技术合作攻关;学院内引外联,集全院之力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与长江设计集团合作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与湖北能源集团合作,谋划“清江流域水风光储一体化规划及特性研究”项目,结合项目共建“综合储能及智慧用能科技创新中心”;与中国能建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合作,围绕实现“双碳”目标,共建“抽水蓄能技术研究中心”;与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在人才招聘、科技合作、实习实践基地共建、员工教育培训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强产出,做好创新成果应用

学院积极谋划学科转型,围绕“智慧水利、生态水利、城市水利”发展方向,把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应用到国民生产实践中。

史良胜教授团队历时10年时间,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深度学习等科技解决水利工程中的监测、预报、预警、管理、调度等问题,潜心打造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珈禾系统”,含珈禾助手APP、智慧水利数字孪生系统、珈禾云端大数据平台以及水利环境一体化智能监测杆四大产品,在我国大型灌区智慧型节水管理、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高端农产品管理溯源、流域水情预报和调度数字化升级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显著促进了传统水利学科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融合。

常剑波教授团队聚焦内陆水体“再自然化”生态修复时空场景需求开展生态水利研究,旨在将河湖生态修复工作从高强度人工维持状态,转化为通过构建工程-自然复合生态过程以实现良性生态循环。提出通过“结构换空间”方式解决自然生态过程空间不足问题的技术路径,形成了河湖滨岸带基质改良的“深滤技术”体系,实现了提高微生物附着效应和发挥潜流带生态功能的双重目标。此外,通过多学科合作,搭建的基于实时eDNA信息采集和EcoPath模型评估的水体生态状况评价集成信息化平台,实现了低成本的湖泊生态系统管理、监测和效果评估。相关技术在宝武集团华德环保承担的武汉市城市水体修复中进行了试点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正推广到渔业养殖尾水的生态治理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愈来愈突出的城市水问题,成为制约城市绿色发展的关键瓶颈。夏军院士率领团队开展城市水利研究,采用系统思维、系统治理方法,增加城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洪涝灾害影响的弹性,促进城市高质量的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提出了“城市水循环系统再认识与改进的5.0版本”(简称城市水系统5.0)框架,认为城市水循环应包括“降雨-蒸散发-调蓄-径流”城市自然水循环和“供-用-耗-排”城市人工侧支水循环,强调城市低影响开发(LID)的策略,要与城市给排水、治污和生态修复的城市绿色发展结合,要与城市联系的江河湖库的中等级别“海绵”以及城市互动的大江大河的“大海绵”功能相结合,要与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开发了城市水文-水动力-水质-水生态耦合模型,构建城市水系统5.0模型,开展城市内涝海绵措施设计和调控、面源控制、黑臭水体诊断和治理、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研究,在长江流域武汉市、九江市、重庆市,以及深圳市、佛山市等地区开展了应用研究,促进形成了城市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的技术体系。

奋进新的赶考之路,学院将一如既往扎根水利水电行业,创新科研组织机制,以智慧水利、生态水利、城市水利建设为重点,不断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深度融合,开展有组织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服务国家智慧水利建设、国家水网建设、水电能源绿色开发和长江大保护、黄河高质量发展等领域,为奋力推动新时期水利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水院力量!

(编辑:黄晓羽  审核:李典庆)

院庆办公室联系方式:

刘嘉梅座机:027-68775260手 机:13477088366邮 箱:liujiamei@whu.edu.cn任春秀座机:027-68772336手 机:13871430034邮 箱:rcx740123@whu.edu.cn